All rights reserved ©2021 Jinko Power.Powered by Webfoss.浙ICP备15009312号-1
2024-08-23
作者|马志学
冬日暖阳,在通往跨境电商的海面上折射出一片幽蓝。
这是一艘混杂着光伏、风电、水电和储能技术的绿色能源之船,虽无人驾驶,却满载乘客,船的名字叫“新能源”号。它的乘客与水手来自世界各地,各具独立意志,人人航向不同,他们却选择同一艘绿色能源之船共渡彼岸。
从此岸到彼岸,一千个乘客眼中有一千艘“新能源”号。
对火电从业者来说,它是通往能源革命的“海盗之船”;对光伏和风水电从业者来说,它是弥补资源错配的“产业航母”;对产业学者来说,它是拷问灵魂的“忒修斯之船”;对商业世界来说,它是颠覆传统模式的“泰坦尼克”……
当所有这些符号加起来,“新能源”号就是我们双碳目标下,所有人眼中的诺亚方舟。因为船上的所有乘客和水手都清楚,它将载着大家跨境出海,驶向绿色能源大唱主角的未来世界。
2024年,这艘巨轮一路驶来,它遭遇过电力市场探索时代的技术暗流,奋划过补贴时代的拥挤险礁,见证过平价时代的人性善恶。穿越了众声喧嚣后,它从碳中和的港湾悄然出发,短短几十年,在商业世界里搅起了惊涛骇浪。
过去一年,跨境光伏产业挺闹腾,大手笔不断。主旋律是一边产能过剩,一边各显神通扩大产能。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事悄然而至,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光伏产业观察期。
跨境电商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,跨境光伏巨头纷纷布局扩产能,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这究竟是市场繁荣的象征,还是跨境光伏产业链上的负担?内卷是否可以避免?
我国没有几个产业,能够在欧美市场的联合围剿下存活下来,光伏产业不但活了下来,还能够收复失地,展开绝地反击。
曾经的光伏产业没技术没原料,在跨境出海方面被欧美制裁大量倒闭,现在我们已进入万亿级赛道,成为全球新能源中的领跑者。
国家能源局统计,2023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占到了全球一半,光伏累计装机量超越了水电累计装机量,也第一次超越了海外市场。
光伏产业拥有光明的未来没人否认,但产能过剩所造成的潜在风险,也可能被很多人低估。现在我国的跨境光伏企业犹如一片疾驰的野马群,大家被裹挟在扩产能的趋势里一路狂奔,来势汹汹但难辨马王,让今年的跨境光伏产业链变得愈加复杂。
从技术端看,光伏产业颠覆性技术还没有出现,扩产能主导了2023年的市场节奏。光伏技术从多晶到单晶、从BSF到PERC,再到TOPCon、HJT、IBC、ABC,技术转化一般都会有1至2年的市场检验期。
从生产端看,去年新扩建的光伏产能尚未大规模释放,市场需求不断增长,大规模扩产能的结果必定会加剧市场竞争,光伏产业一场无法被拒绝的内卷,今年将更加明显。
从政策端来看,各地政府急需一个产业来激活地方经济,光伏便成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首选项目,这让光伏产业驶进扩张布局的窗口期。
2023年SNEC第十六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,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,光伏颠覆性技术还没有出现,光伏市场进入从差异化竞争向同质化竞争转换的新阶段,让整个光伏产业链变得暗涛汹涌。
其实,一切企业运行的逻辑都是产品、效率和创新,并在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之间暗掰手腕。在产品差异化竞争阶段,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可以维持较高的毛利率,因为彼时的产品还有竞争力;但到了同质化竞争阶段,只有相对较低的毛利率,让自己取得短暂的竞争优势。
光伏产业有三大核心驱动力,一是长周期里的技术驱动力,二是中周期里的资本驱动力(设备投资),三是短周期里的产能驱动力(存货周期)。光伏周期环环相扣,长周期又包含有中周期和短周期,三者互相影响。
光伏企业唯有扩大产能,在生产端构筑规模壁垒,才能在产能驱动力上拥有竞争力,让自己不掉队。只有不掉队,在跨境光伏的队伍里活下来,才有机会拿到下次颠覆性技术的门票。
当前阶段,光伏产业还没有从P型彻底迈向N型,技术驱动力也呈现周期性趋缓,市场竞争也只能在质量和扩产能方面下功夫。
值得一提的是,优秀的企业已经意识到,相比产能优势,企业更应该把力量投入到科研上来,用技术布局来穿越周期,单纯的价格竞争不可持续,现阶段的“产能过剩”恐有引发低质量竞争的潜在风险。
一句话总结,光伏产业之所以呈现“产能过剩”与“扩产能”并存的特殊景象,是因为企业一旦被淘汰出局,下一轮的技术迭代便无缘跟上。
我国的光伏产业堪比美国的芯片,共同之处是都属于高投入、高风险的行业,不同点是芯片产业有天花板,而光伏产业没有天花板。在全球达成减碳共识的未来30年,为光伏产业提供了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增量空间。
如上所述,光伏产业技术路线短期不会被颠覆,产能规模效应便成为最关键要素之一。然而,随着产能规模逐渐扩大,企业必然要面对巨额的资金支出,这也是去年光伏企业扎堆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光伏产业现在的情形,犹如一片疾驰的野马群,在内卷的赛道上一路狂奔,来势汹汹但难辨马王,影响着产业链上的每一家企业。这个产业在达到某种形态后,既没有办法让自己稳定下来,也没有办法迭代出新形态,这让光伏产业链变得愈加复杂。
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和组件四个环节,整个生态就像一条大河。在这条河里,游泳的除了有大鱼、小鱼,还有虾兵、蟹将。当河里的生态遭到破坏,比如低质量扩产能,连锁反应是即便构筑有产能优势的头部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。
光伏头部企业如隆基绿能、晶科能源、天合光能、晶澳科技、通威太阳能、阿特斯、东方日升、正泰系,都是几经周期洗礼的沙场老将,虽不像虾兵蟹将那么脆弱,但光伏产业链生态一旦恶化,到头来战略性收缩将在所难免。
2023年6月,隆基绿能和通威股份双双宣布扩产计划。其中,隆基绿能拟投资125亿元,规划生产20GW单晶硅棒、24GW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;通威股份投资105亿元建设年产25GW太阳能电池暨20GW光伏组件。
天合光能也披露定增预案,公司拟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票,募资不超过109亿元,用于高效电池、组件等扩产。而此之前,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也宣布了扩产能计划。
接下来,光伏产业要面对另一个事实,产能优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将会边际递减。届时,光伏企业顶着产能过剩的压力所构建的短期竞争力,也将荡然无存。最终,扩产能无法成为市场繁荣的象征,一定会给整个光伏产业链带来负担。
一言以蔽之,本轮扩产能本质上是光伏企业守护自己市场地位的一种无奈之举,当别人扩产能而你选择了按兵不动,未来就有被挤出中国乃至全球光伏市场的可能。
12下一页>